- 发布日期:2025-05-22 05:38 点击次数:164
【瓦岗军是隋末三大农民起义军之一】
在612年到614年期间,隋炀帝连续三次派大军攻打高句丽,但都没能成功。每次打仗都要征调好几百万的士兵和民工,结果弄得没人种地,老百姓日子过得特别苦。
河北和山东是隋炀帝打高句丽时最重要的军队驻扎地。这两个地方的老百姓遭殃最厉害,再加上闹旱灾发大水,最早的农民起义就是从这里开始的。
山东人王薄在长白山(现山东章丘一带)带头造反,打响了隋朝末年农民起义的第一枪。这场起义就像野火一样迅速蔓延,特别是王薄写的那首《无向辽东浪死歌》特别容易让人记住,歌词直接告诉老百姓别去高句丽送命。这首歌一传开,各地反抗势力都跟着闹起来了。后来瓦岗寨那帮人,包括秦叔宝和程咬金,都是听了这首歌才决定跟隋朝对着干的。
公元613年,隋朝礼部最高长官杨玄感趁着皇帝杨广第二次攻打高句丽的时机发动叛乱。他是隋朝权臣杨素的儿子,当时在河南浚县一带负责粮草运输。趁着皇帝不在京城,他带着十几万兵马围攻洛阳城。
隋炀帝吓坏了,马上命令攻打高句丽的部队撤回来,还派大将带兵去镇压叛乱。虽然王薄和杨玄感都战败被杀,但反对隋朝的势力已经控制不住了。
隋炀帝被各地农民暴动搞得心神不宁,整夜担惊受怕,经常半夜惊醒大喊有刺客,得让宫女像哄婴儿似的轻拍安抚才能勉强睡着。
公元616年,隋朝各地农民起义声势浩大。隋炀帝看到形势危急,决定全力镇压起义军。虽然朝廷加大了对起义军的打击力度,但经过长期作战,起义军实力不断增强。他们不仅成功抵抗朝廷军队,还攻占了许多州县,消灭了大量地方驻军。
隋朝全力镇压时,最早起事的几支义军遭到打击。他们发现兵力分散容易被逐个消灭,于是在617年初,逐渐合并成三支主要力量:杜伏威的江淮义军、窦建德的河北义军,以及李密和翟让率领的瓦岗军。
【瓦岗军在创始人翟让领导下初见规模】
瓦岗军的带头大哥翟让,原本在东郡官府当差,后来因为跟领导闹矛盾被抓进大牢,还被判了死刑。有个好心的看守觉得他可怜,有天晚上偷偷给他解开锁链放跑了。翟让逃出来后,跑到东郡边上的瓦岗寨(现在安阳滑县那边),拉拢了一帮穷苦老百姓,组建了自己的队伍。
听说这事后,附近不少年轻人都跑来跟着他干。其中有个17岁的小伙子叫徐世勤,不光功夫了得,脑子也特别灵光。
翟让采纳了徐世勋的建议,带着起义军前往荥阳地区,专门对付官府和有钱商人,抢了不少钱财和粮食。周边农民听说后纷纷加入翟让的队伍,没多久就发展到一万多人。
【李密到瓦岗寨后“三把斧”使翟让让贤】
有个叫李密的年轻人来投靠翟让。他以前给杨广当过侍卫,因为在值班时东张西望,被隋炀帝开除了。丢了工作后,李密不但没消沉,反而更加用功读书,经常把《汉书》挂在牛角上随时学习。他这种勤奋好学的态度连宰相杨素都称赞过。李密还四处拜师学本事,这次来投奔翟让也是做足了准备的。
李密一到就开始整编部队。他一方面加强自己队伍的军事素质,同时说服周边的起义军投奔翟让麾下。翟让对此十分满意,两人关系因此变得密切。
李密调整了作战计划,他劝翟让:"当年刘邦和项羽也是平民出身,照样灭了秦朝。现在杨广荒淫无道,主力部队都在辽东打仗。咱们兵强马壮,攻占洛阳和长安,推翻这个昏君,简直易如反掌!"
翟让听完特别开心,拍着大腿说:"这话在理啊!我怎么就没想到这一层呢!"
大家讨论后,决定先打荥阳。荥阳太守一看情况不对,赶紧派人给隋炀帝送信求救。
隋炀帝命令张须陀率领主力部队来剿灭起义军。张须陀对付起义军经验丰富,之前就打败过翟让。面对张须陀的大军,翟让心里直打鼓。这时李密劝翟让:不用慌,只要咱俩配合好,先假装撤退引他们上钩,再分头包抄,肯定能打败张须陀!
李密在荥阳这场仗打得漂亮,直接让他名声大噪。
李密建议翟让从正面吸引敌军火力,他则亲自率领一千名士兵悄悄藏在大海寺北边的树林中设伏。
张须陀完全没把翟让当回事,冒冒失失就带着部队冲杀过来。翟让装模作样抵抗了一会儿,就假装打不过往后撤。张须陀带着兵紧追不舍,追出十多里地后,发现道路变窄了,周围树林也越来越茂密,结果正好钻进了李密设好的包围圈。
李密发现敌军逼近,立即下令出击。埋伏多时的瓦岗军士兵突然冲出,将张须陀的部队围得水泄不通。
张须陀带兵拼命突围,但怎么都冲不出去,手下的士兵全被打光了。他自己也没能逃过一劫,最终死在起义军手里。
这场仗打完后,李密在瓦岗军中的威望明显上升。他治军严格,自己生活也很朴素,对手下士兵特别照顾。时间长了,大家都开始信服他。翟让看到自己能力比不上李密,就主动把老大的位置让了出来。
在李密的指挥下,瓦岗军成功攻占了隋朝的重要粮仓兴洛仓(位于河南巩县)。他们打开粮仓分发粮食,吸引了大批民众加入,实力快速增强。这支起义军很快发展成为当时规模最大的农民武装力量,掌控了黄河以南至淮河以北的大片区域。
兴洛仓又称洛口仓,瓦岗军在此地建立政权,拥立李密当上魏公,同时担任义军总首领。
很快,起义军接连拿下多个州县,隋朝的官员和士兵大批归顺。
瓦岗寨起义军持续进攻洛阳,发布公告痛斥隋炀帝暴政。他们用"罄竹难书"这个新词,详细列举了皇帝的种种恶行,号召民众共同反抗隋朝政权。这一举动在中原大地引起巨大反响。
【前任老大翟让和现任老大李密内讧,瓦岗军走向衰弱】
李密算是隋末起义军的先行者,而后来开创唐朝的李渊则属于后来居上者。在正式起兵前,李渊曾放低姿态给瓦岗军首领李密写信,明确表态支持李密作为反隋联盟的核心领导地位。他在信中不仅承认李密的天命所归,还承诺不会与其争夺天下,甚至表示希望能获得李密册封的唐王称号。
但瓦岗军表面强大实则虚弱,根基不牢靠,内部矛盾重重。
翟让把权力交给李密后,他的一些老部下很不服气。有人私下劝翟让重新掌权,翟让虽然嘴上说笑应付,其实心里很懊悔。这些风声传到了李密那里,让他起了戒心。李密身边的心腹也鼓动他解决掉翟让。为了巩固自己的权势,李密最终决定对翟让下杀手。
一次宴会上,李密邀翟让共饮。席间,李密故意遣散翟让的随从,装作要送他一把好弓让他试手。就在翟让拉弓时,李密发出暗号,埋伏的杀手冲出来结果了翟让性命。翟让一死,他手下的李世勣和单雄信立刻叛变,瓦岗军从此一蹶不振。
【结语】
瓦岗寨原本是起义军中实力最强的队伍,可惜因为内部权力斗争走向衰落。前任首领翟让经常摆老资格,动不动就说"当初不是我让位给你",这让现任首领李密很难做事。李密心胸也不够开阔,不懂得团结人心,没能把大家拧成一股绳。就在他们窝里斗的时候,北边李渊率领的反隋势力趁机发展壮大,捡了个大便宜。
